【参政议政】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优秀成果:统揽二十届三中全会 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2024-11-12 15:38
《统揽二十届三中全会 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被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选为书面交流材料。撰写人为致公党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西京学院副教授王颖,省委会特邀专家卢静。 全文如下: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陕西正处于城乡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之间在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居民收入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缩小陕西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是激发内需活力、构建陕西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一、陕西城乡融合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苹果、木耳、茶叶农业产值分别增长3%、24.5%、12.8%,新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西部百强县新增1个、达到8个。这些成果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产业发展不均衡、人才流失现象等问题依然突出,成为陕西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 规划执行力度不足 陕西虽然有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蓝图,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规划落地难、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城乡发展定位不明确,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难以有效实施。 2.农村改革深度不够 2023年,陕西坚守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锚定建设农业强省和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目标,持续发力,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见实效。但农村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特别是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探索上,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影响了改革效果。 3. 特色产业挖掘不深 陕西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和自然资源,但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挖掘和培育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4. 城乡人才流动不畅 虽然在政策上鼓励城市优秀人才下乡创业兴业,但实际中仍存在诸多障碍,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人才流动不够顺畅。 二、陕西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1.强化规划引领,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应坚持“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注重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细化“一县一策”、“一区一策”事项清单,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2.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乡村发展动力 应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 3.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以延安市为例,2023年苹果种植面积已拓展至约331万亩,年产量跃升至464万吨。陕西应把握机遇,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及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文化价值的全面融合。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为核心,推动农业向现代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4.促进人才流动,强化城乡人才支撑 建立健全城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优秀人才下乡创业兴业,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到农村基层服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开创陕西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