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优秀成果:关于陕西省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

2024-09-25 14:24


《关于陕西省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被省政协“加快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协商会选为书面交流材料。撰写人为致公党西安市委会特聘专家马嫣然。

全文如下: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当前,以形成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为抓手,加强战略谋划、前瞻设计,已经成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路子的客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十七章中也强调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军民统筹发展,推动军地科研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重点产业发展。推动新兴领域军民要素深度融合、军民设施共建共享和军地成果双向转化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陕西省新兴领域军民融合现状

(一)传统军工领域实力雄厚,人才供给充沛。 作为传统军工大省,陕西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领域拥有强大的研 发和生产能力。在航空领域,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负责生产运-20等大型运输机,中航陕西飞机工业集团主要生产运-8等机型。此外,还有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中航飞机股份公司、陕西宝成航空仪表公司等;在航天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第六两个大型研究院分别负责航天动力技术和航天推进技术相关研究,此外还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在兵器工业领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202所、203所、213所等也位于我省。在电子科技领域,位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是无线电导航系统、海军舰载火控雷达和数据链装备的领军者。我省传统军工领域实力雄厚不仅有大型国企、央企和科研院所,同时,也离不开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二)“民参军”热潮不断涌现近年来,我省新兴领域科技示范园区、军民融合基地蓬勃兴起,如西安市航天基地军民融合创新园、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西安西航未央军民融合产业园等等。省内民企如天回航天、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蓝箭航天陕西分公司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航空、航天、海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及综合服务保障;科技投融资渠道更加丰富,我国国防工业部门积极推动航天等产业资本与市场资本融合,航天产业基金、投创基金等纷纷设立如陕西科创航天种子投资基金、陕西省航空高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和西安航天新能源产业基金投资有限公司等。

(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带动效应明显。当前,我省新兴领域发展迅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诸多成就,特别是在人造卫星、通用航空、通讯技术等方面优势明显。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通用航空、商用大飞机、通讯卫星、新型材料等研发、试验、生产稳步进行,相关配套产业不断完善,有力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二、陕西省新兴领域军民融合面临的挑战

(一)军民互补作用尚未完全发挥。我省在新兴领域积累了大量军工技术,但由于部分核心技术二次开发周期较长、成果转化风险大、国家保密要求严等原因,绝大多数核心技术成果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加之我国航天、航空等新兴领域多以央企为主,而大部分央企并未与地方经济间形成良性互动。

(二)军民资源共享共用有待加强。诸如航天、航空、航海等工业涉及门类较多,专业化程度高、保密性强,军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互动不足,管理机制较为僵硬,军地间的资源共享低,开放范围不宽、程度不深,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确立。

(三)产业融合相关管理机构不健全。新兴领域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机构权责不清、关系不顺、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军工企业多以科研生产为主,缺乏完备的市场机制和运行手段。

三、促进陕西省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议

(一)注重创新示范,形成带动效应。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需要,根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将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陕西省可在现有军民融合基地和园区基础上,依托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平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着重形成具有领域特色及示范作用明显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扮演好政军企联系桥梁、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模式、引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等角色。

(二)核心技术与产业链驱动军民深度融合。一是军工主体要深化优化主业。以军工主机单位为核心,精干军工主体,广泛吸收民用优势技术,实行大工业体系配套协作。增强军工主体单位角色定位,主要集中承担长期性、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国防科研任务,强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二是以“军工主机系统集成+配套民企”模式示范区大力推动军工集团开放非涉密技术和产业链,借助项目合作、合资等方式,推动民企从承担外围配套到关键部件及分系统生产的提升。三是技术深度融合。着力实现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产品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面整合。四是在发挥科研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发挥其“外溢”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服务支撑政策,促进新兴领域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强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推动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引导作用。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领域技术开发、基础研究,加强军民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推动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二是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融资体制改革,有效引导社会投资,形成政府引导资金、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担保及其它中介机构组成的投融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