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优秀成果:关于加快创新驱动西安“双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

2024-09-13 19:45

《关于加快创新驱动西安“双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 》被省政协“加快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协商会选为书面交流材料。撰写人为致公党西安市委会特聘专家刘俊霞。

全文如下:

西安聚集了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科技创新发展加速。数据显示,2023年西安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9个。年末共有两院院士69人。全年认定地区优秀人才及实用储备人才2.84万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44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90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年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万家。全年专利授权量5114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9464件,比上年增长13.6%。PCT专利申请量509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92080件,比上年末增长24.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1.53件,增长25.1%。西安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集聚实力和经验,为“双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陕西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眼全国发展大局,立足陕西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西安应持续发挥科教重镇优势,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让“双中心”城市建设成为驱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西安“双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原创性不足

西安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有较好的基础,但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许多“创新”只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或拼凑,而忽略了对于原创性思考的培养和提升,进而导致科技创新的原创性不足。

(二)科技型产业不强

西安的产业结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国家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背景下,西安需要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三)科研支撑度不够

科技创新是引领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建设“双中心”城市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资金投入、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西安在科研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需要寻求更多的支持和合作。

(四)缺乏科创型人才

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数量来看,西安市确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由于西安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和产业布局相对较少,海量的人才资源并没有为西安所用,人才外流、人才引入不足一直是西安市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新兴科技产业相对较少,对科创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加快创新驱动西安“双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营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

“双中心”建设为契机,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细化政策落地流程,营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

(二)健全“双中心”城市建设的法制体系

加强西安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原创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健全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法治保障,推动科技成果在“双中心”城市建设中的转化应用。同时,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发明创造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为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西安“双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增加科技创新产业的财政投入

发挥财政资金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的投资力度。设立西安“双中心”城市建设专项基金,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同时,优化投融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合力支撑西安“双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四)完善高水平科创人才队伍建设

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优化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科创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和“双中心”城市建设中。

(五)充分发挥秦创原平台支撑作用

秦创原作为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可有效推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支持和服务。充分发挥秦创原的支撑引领作用,引导和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服务集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为西安“双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