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在省政协第十三届八次常委会上发言2024-06-19 15:06
6月17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会上,10名政协委员围绕“推动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突破发展”作大会发言。省政协常委,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李莉代表省委会作了题为《建立协同发展机制 推动沿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言。发言材料由省委会机关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部四级调研员何永强撰写。 全文如下: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省委省政府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抢抓机遇、释放潜力,进一步增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我省县域经济地位不断凸显,规模不断壮大,已经进入总量整体跨越和质量系统跃升并重的关键时期。 陕西境内黄河流经榆林、延安、渭南3市13个县(市、区),全长719公里,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跨越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是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沿黄各县都在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但部分县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支撑不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矛盾等。结合陕西黄河流域的特殊性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建议建立沿黄各县经济发展联动机制,实现生态保护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县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统筹环境生态保护责任与资源调配,融合各方发展要素,制定对陕西黄河流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和综合调控功能的总体规划方案。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合理引导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工业开发区有序发展,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沿黄县市联席机制,打造“流域经济体”,引导以强带弱、以市带县,加速协同发展。加强组织保障,选派省市优秀干部到沿黄县域任职,对推动落实高质量发展成绩显著的干部,在选拔任用中给予优先考虑。 二、打造文旅品牌,促进沿黄各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沿黄各县域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竞争力弱、体量小等问题。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建议借助国家建设黄河国家公园契机,整合陕西黄河文化主题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将不同节点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如将宜川壶口瀑布、延川乾坤湾、洽川湿地、石峁遗址、黄帝陵、韩城古城等,打造为“陕西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利用黄河水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吸引国内外游客游览沿黄景区,感悟黄河文化,参观特色农业园,采购陕西农产品,擦亮“陕西黄河”金名片。 三、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彰显沿黄县域经济带新优势。打破各县地域限制,结合相同资源优势共建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前沿科技、新型能源、休闲康养等新兴产业,建立集群产业园,形成品牌效益和集群效益,如打造可提升水循环利用的新型材料产业园,智慧清洁能源产业园,窑洞民宿文旅休闲园等;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探索建设配套生产服务业,物流装备,网络销售等功能性产业园,如建立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产业园,电商直销产业园等;围绕“和美乡村”建设,设立农村农业创新园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如黄龙、宜川、合阳等县域区域相连、产业条件相近,可利用苹果、中药材等“粮果畜蔬”产业优势,探索建立跨县农业创新园区,补齐产业支撑力短板。 四、实施招才引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但部分沿黄县域因交通偏僻、资源匮乏、配套不足、待遇落后等现实原因,长期存在人才引进难、易流失等问题。各地可联合与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柔性引进支柱产业人才,为共有的重点行业领域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并进行持续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人才能够稳定发展。在乡镇基层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人才驿站、智力扶农工作室等,吸引在外工作的本地人才回流,营造敬才爱才浓厚氛围,实现由给待遇、给补贴向给平台、给机遇转变,让人才在小县城也能有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