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省政协会书面发言】关于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的建议2018-01-31 10:02
致公党陕西省委员会 今年以来,我省各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认识明确,措施得力,能够利用本地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项目发展。扶贫干部政策把握性强,工作作风扎实,能够用心用情,提升帮扶成效。但在对有关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时,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 1.工作作风方面: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地方“四支力量”分工不够明确,作用发挥不够均衡。需要进一步加强力量统筹,厘清工作职责,发挥整体效应。 2.政策方面:存在系统性不强,持续性不够,导致阶段性指导和具体工作方式、方法安排多,基层一线扶贫同志经常陷入文山会海和各类表、册、卡、簿填写及各种检查考核当中。 3.项目推进方面:一是各地根据各自财政能力、贫困户数量、主导产业和农业生产现状等制定产业扶贫政策,会产生有些政策不衔接的现象,应加强产业扶贫政策的指导和宣传。同时,在产业扶贫中资金使用监管方面,部分基层干部担当意识不强,受问责、追责影响,不能积极主动作为,致使部分项目进展缓慢,影响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二是在产业扶持方面,一些长期(果业、苗木)产业收入稳定,但存在周期较长问题,部分贫困户注重眼前利益,思想观念不更新,不愿更新品种或加入帮扶产业。应加强指导使长短产业结合,保证短期收益,同时建立长效稳定产业。三是存在部分贫困户养殖、种植技术水平低,效益低,抵御风险能力差问题。应当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入户指导力度,逐步提高贫困户的技术水平、降低贫困户种养风险。 4.危房改造方面:存在房子修建超出帮扶标准不少,但居住条件简陋、艰苦现象,基层政府有必要联系社会力量进行帮扶救助。仍发现有些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没有修缮和修建到位的情况。 5.其它方面:一是“精准识别”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农户前期虽然建档立卡,但未在册,对那些家庭条件较好,与贫困条件不符的农户应及早建立退出机制。二是扶贫扶志不够。扶贫工作有下限,无上限,在进村入户检查时发现,部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甚至提出与政策不符的要求。三是帮扶力度方面,仍然存在有较多资源单位扶持的村子扶贫效果明显现象,导致不同村子扶贫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容易造成群众心理不平衡,影响群众满意度。当前的惠农政策绝大多数以贫困户为中心,能够享受到不少政策红利,接近贫困线的村民能够享有的政策甚少,有争当贫困户的现象。 为此,我们建议: 1.全面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容错纠错机制,以坚持“三个区分开”为原则,鼓励干部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对产业扶贫中,非主观、非私心造成的小失误,应以教育为主,要加大激励力度,多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基层扶贫干部,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基层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节奏快,建议各级要爱护关心一线扶贫干部的身心健康。 2.简化资料,统一政策。当精准识贫到位后进一步简化需要填写的资料,腾出更多的时间放到帮扶措施的落实上。统一各级扶贫政策,真正做到有政策可依。每个地区发展都有其多样性和特殊性,在扶贫的道路上切不可盲目跟风学习,复制不切本地实际的帮扶措施。 3.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推广联村党委工作做法,在扶贫项目、土地流转、资源利用等方面多个村子统一规划、统一落实,形成发展合力,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4.探索建立扶贫项目评估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扶贫政策事前评估机制,使扶贫政策更加精准有效。完善项目执行跟踪问效制度,建立重点扶贫项目事后绩效评价机制,以项目发挥的效益为主线,来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定、预算安排和项目管理。 5.建立金融扶贫风险防范机制。扶贫资金要慎重投入民营产业项目,虽然短期看贫困户贷款入股能取得稳定收益,但仍然蕴藏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贫困户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扶贫资金入股的评估、研判和监督。 6.做好扶志扶智工作,破解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问题。扶贫工作要防止政策僵化执行,造成新的社会不公,保证让勤劳者多劳多得,才能鼓励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勤劳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