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优秀成果:以“双中心”建设为契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10-25 09:16

《以“双中心”建设为契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被省政协“加快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协商会选为书面交流材料。撰写人为致公党陕西省委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友联广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瑛。

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全国第4个、西北首个“双中心”,明确提出要发展硬科技的西安,应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战兴产业)。

近年来,西安市战兴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科技企业群体加速壮大。但也存在着产业规模不大;集群化发展水平不高;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战略资源布局不足;科技成果到市场的产业化路径仍有待完善,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缺少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较弱,培育产业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机制尚未形成,缺少专门的产业扶持资金计划,创新服务体系仍不完善;“高精尖缺”人才数量不足,存在“引不来、留不住”的难题。

为此,建议:

(一)突出规划引领,构建战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出台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方案、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方案、硬科技产业化发展实施细则,加快西安科学园建设和西安创新馆设计;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数字创意、相关服务业2个成长型产业。

(二)提升产业创新能级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和各市(区)共建协同创新基地,清单化推进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建好用好欧亚经济综合园、中国-白俄罗斯联合创新中心;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实验室以及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西安转化中心落地建设,制定支持创新港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若干措施,推动交大等高校在香港设立研究院;加快电磁驱动聚变、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激光、转化科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强与大院大所大学的战略合作,依托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平台,建成一体化数字资源管理服务中枢平台;通过典型应用场景、标杆项目、示范工程等引领带动,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试验场,推动成为创新技术和产业应用最佳融合地。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展“梧桐树科转行动”等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机制,大力开展产业基础研究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基地)建设,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聚焦“卡脖子”、前瞻技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优化政策环境,支持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打通科学家到企业家的通道,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办企业热情。

(三)培育科技企业梯队

继续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扩容增量,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单项冠军企业培优扶壮力度,加快培育一批上市企业。

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领军企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产业带动力、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围绕生态主导型企业需求,融入协作配套链条,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形成产业链企业协作共同体,促进产业集群化。

打造高能级创业孵化载体。加快建设秦创原“三器”示范样板,引进建设一批区域承载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撑型、企业主导型孵化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

(四)深入实施国家战略

锚定国家战略腹地使命职责,激发西安自主研发和产学研结合的历史传统,把握这一轮生产力转移的机会,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大央企、大国企布局,逐步形成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大后方的新前沿。

(五)打造战兴产业智力引擎

加快机制创新。坚持“一校一策”,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科研人才减负松绑的机制政策创新,充分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决策权。

注重人才引育。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依托西城发集团、西安人才集团等,推广“校招企用”模式,吸引一批掌握前沿理论和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完善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加大对掌握核心技术人才的补贴力度,为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创业空间、科研配套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与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设立以行业细分领域为研究方向的院系或专业,探索订单式培养、委托式培养等新路子,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发挥西安国际人才港、西安青年人才驿站、西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载体作用,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协作模式。

(六) 加速金融赋能创新

打造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创投基金矩阵,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大财政奖励扶持力度,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等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和政策,制定中长期预算安排,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对资金支持数量和方式进行调整。